文章提供:图文资通组
文章来源:https://www.bnext.com.tw/article/61428/netflix-google-twitter-big-data
发佈日期:2021.02.20
消息来源:数位时代#AI与大数据#演算法#大数据分析#社交软体
「时间就是金钱」这句俗语,在2011年被拍成了科幻片《钟点站》。电影构筑的未来世界中,「时间」完全等同于金钱,仰赖辛苦的工作赚取「时间」,再用「时间」进行买卖交易。
只会出现在电影的科幻概念,却以另一种形式成为现实——我们的注意力和时间,暗地里被兜售给广告商赚取金钱。但这仅仅是冰山一角,萤幕那端藏着太多见不得人的谜团。
有多少次看到广告、推播时,你会觉得手机正在监视着自己的生活?
私底下悄悄地关注某人,却还是会收到他∕她的动态。亲朋好友的生日总有即时的提醒,说不定还会有礼物推荐。这背后的一切秘密,都在Netflix去年9月9日上映的《智能社会:进退两难》(以下简称《智能社会》)这部高分纪录片中得到揭晓。
虽然被定义为纪录片,看完这部电影却让人忍不住惊嘆,纪录片还可以这样拍!
既有科幻感十足的虚构画面,又有贴合主轴的改编故事,还有借鉴剧情片的精彩剪辑。看了App图示后戳进去的这一段,不正是《噩梦輓歌》对毒瘾的描绘吗?
电影中时不时还会来个打脸环节——Facebook创办人马克.祖克柏刚声称「人工智慧可以解决问题」,《WeaponsofMathDestruction》的作者CathyO'Neil博士立刻现身,有理有据地解释「这是骗人的」。
观影后受到吸引的观众不在少数,在推特上搜寻片名,就会看到一堆「你一定要看」、「你一定要看」、「你一定要看」……分享的热情丝毫不亚于狂热信徒。
「这部电影的解释远远超出了从Google搜寻最佳沙发后,为何下一分钟就会在
Facebook讯息推播中看到沙发广告的这个问题。」——烂番茄上美联社马克.肯尼迪的热门评论。阅读完接下来的各种揭密,你也许可以成为另一位CathyO'Neil博士,能够戳穿科技大佬们的谎言。
Netflix出高招!揭密科技巨头如何蚕食注意力
《智能社会》请来许多业界的核心人物,曾分别服务过Facebook、Instagram、Google、YouTube、苹果、推特、Pinterest等等。若主演栏上只能填写一位,那必定是前Google设计伦理学家、人道技术中心的创办人特里斯坦.哈里斯(TristanHarris)。
若要提到特里斯坦与Netflix的「过节」,就必须回到特里斯坦在2017年的TED上所发表的演说《科技公司如何控制你的注意力》,将Netflix作为抨击对象,还引用Netflix执行长ReedHastings曾说过的一句话:「我们最大的对手是Facebook、YouTube和睡眠」。
不少人误以为Netflix的竞争对手是网路媒体,但事实上,在它的竞争对手名单上有着会瓜分人类注意力的所有事物。
科技公司之间的竞争,特里斯坦也给出了简单的例子——YouTube增加自动播放下部影片的功能,来提升用户的停留时间;Netflix紧跟其后,添加自动播放下一集的功能;Facebook发现后也开始自动播放推播中的所有影片,连用户按下播放键的片刻也要全数扼杀。
看似简单的功能设计,背后却有着一门不简单的学问——「劝服科技」,名正言顺地用技术结合心理学,去左右人们的想法。特里斯坦恰好是这方面的天才,他在Google工作的期间也负责这个项目。
用户不停刷LINE、Instagram、淘宝的动作,因为「对方正在输入……」便在对话框内等待的行为,收到照片被圈粉、在聊天群室里被标记后进入互动环节等等,都是由工程师精心设计的,用来抢夺用户花在自家产品上的时间。
Netflix深知自己也是被抨击的对象,却不断揭露背后的祕密。先于2019年拍摄《隐私大盗》,根据Facebook干扰川普大选、脱欧投票等政治活动进行揭密,接着于2020年上架这部《智能社会》,赚取无数观众的94分钟。
由科技公司主导、科技专家坐镇的《智能社会》,在说服力和可信度上,给予观众一颗定心丸。
石油被挤到第二名!世界上最值钱的是大数据
特里斯坦在TED演讲的第一段叙述相当重要——他将萤幕那端视为控制室,里面有一群人在工作,并如何决定用户的思想和情感。《智能社会》将这个想像中的房间,透过电影呈现出来。
在科技大咖解说的同时,电影还虚构了一个受困于「智能陷阱」的家庭。其中名叫「本」的男孩仍是一位学生,却已是Facebook的重度上瘾者。他在萤幕那端,被工程师塑造出一个宛如巫毒娃娃的模型。
观看什么、观看时间以及浏览速度,都会作为数据被记录下来,藉此打造出更加精准的模型。模型越精确,预判能力也会更优秀,如同腹中蛔虫那般的懂你。
人们偶尔会抱怨亲近的人不懂自己,但反过来思考,为什么这些平台可以这么懂我们?答案很简单,读懂用户的心思就可以让它们赚钱。
「最有钱的就是技术公司——Google、Facebook、苹果、亚马逊等等。这些公司能成为世界上最有势力的公司,是因为大数据在价值上已超越石油。大数据是地球上最宝贵的资产。这些公司很值钱,因为他们在剥削人们的资产。」——前剑桥分析的商业发展总监BrittanyKaiser
Brittany曾经为参议员写下一个用来质询马克.祖克柏的问题:「Facebook的收益,有多少是来自将用户的个人数据货币化?」一旁的朋友惊唿:「全都是!」
每到年末、年初时,来自社群平台的年度报告不就是最明显的证据吗?
许多技术公司都会有三个主要的目标:
1.参与度目标:增加用户的使用率,让你一直滑动萤幕。
2.增长目标:让用户不断回头,尽可能地多次邀请朋友,再让朋友邀请更多的人。
3.广告目标:确保一切都按照预期去发展,科技公司会尽可能从广告上挣钱。
「每一个目标都由演算法驱动。演算法的作用是找出要为用户展示什么,并让数据上涨。」——特里斯坦.哈里斯
影片在个性化订制的世界中被摧毁
拥有许多大数据并将用户的性格剖析完毕,能够预测用户的行为,但又该如何换取商业价值?其中最关键的一步:个性化订制。
个性化订制表面上看起来是个褒义词,像订制衣服一样,量身订做一个专属于用户的内容页面,根据用户的性格、喜好以及当下的需求,推播不同的讯息。
维基百科就是一个反向的例子。当用户打开维基百科的网页,和别人看到的东西都是一样的。所以,这是网路上少有、统一共享的东西。
「想像一下,若维基百科说:『要给每一个人不同的个性化定义,有人付钱让我们这样做。」维基百科就会监视你,并计算『该做些什么,才能代表一些商业利益让这个人产生改变?』,接着改变整个词条。然而,在Facebook的页面上、YouTube的推播,就是这样运行的。」——《立刻删除社交媒体的十个观点》作者贾伦.拉尼尔(JaronLanier)
「即便是两个非常亲近的朋友,有着完全相同的朋友圈,他们会认为『在脸书新的推播上,会看到完全相同的讯息』。但事实并非如此,他们会看到截然不同的世界,这是基于演算法的计算,对每一个人而言,最完美的呈现。」——特里斯坦.哈里斯
反覆升级之后,为每个人呈现最完美的世界。这个世界里,每一个人都会认同你;在推播消息中,每个人都跟你极其相似。促使你认同的完美世界,接着在你放松警惕的时候,反过来影响你,进而实现它的商业目标与价值。
与订制服饰不一样的是,我们只是没有花钱的用户,而广告商或政客纷纷掏出钱来,他们才是真正的客户。事实上,客户才是社群媒体的「上帝」。
在电影虚构的小家庭里,母亲想让孩子们摆脱手机沉瘾的状态,却屡次失败。
女孩艾拉砸碎锁住手机的玻璃罐,拿到房间里面自拍、修图、等待赞数。赞数太少便再次重拍、修图、发布。渐渐地,她开始无法接受自己真实的模样。
「社群平台在制作点赞按钮时,原先的动机是『用户可以在世界上传播积极和爱吗?』时序快转至当下,青少年却会因为没有得到足够多的赞数而抑郁。这个想法导致了政治的两极化,这是最初完全无法想像的。」——前Facebook、Google工程师、Asana联合创办人JustinRosenstein
男孩本在放下手机的三天后,重新沉迷于社群网路之中。随后,他还被推播的阴谋论讯息所影响,因为人工智慧会为了吸引人们的注意力,不惜传播假新闻、假消息。
这个故事的结束方式也颇具深意。萤幕那端的控制室被销毁了,「巫毒娃娃」被释放并回到真实的状态里。
这不免让人联想起电影《楚门的世界》,从出生便活在「直播」中的楚门,终于走出了「片场」的虚构世界。或许,与其对未来的人工智慧感到担忧,倒不如先解决现今存在的人工智慧问题,也就是那些争夺注意力的新闻传播。
「解决这个问题,也就是解决其他问题的关键所在。追根究柢,人们一生中共同拥有的便是注意力和时间,而时间能被自己充分利用吗?」——特里斯坦.哈里斯
在电影中,这些科技大咖也会对解决问题的方法摇头、嘆气,不过他们也有针对个人给予一些实用的小建议:
•关闭通知或减少不必要的通知,卸载不必要且浪费时间的App。
•使用浏览器扩充功能来阻止推荐,不接受YouTube等平台的推荐影片。
•吸收具有不同观点的讯息来源,关注与自己有着不同观点的人。
•在分享、按赞或评论之前,先查核讯息的真实性。
•为自己以及孩子规划智慧型装置的使用时间。
多亏了这群勇敢发声的工程师们,他们亲手搭建出让群众上瘾的数据世界,也承担起自身的责任,走到世人面前,让大众都成为知情者。只有知晓问题,才能在不久后的未来走出困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