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章提供:图文资通组
文章来源:https://www.bnext.com.tw/article/55975/the-data-from-dating-site
一个Tinder用户个资800页!寂寞经济大爆发,约会软体数据价值竟比Facebook、IG更有价值?
发佈日期:2019/12/20 消息来源:数位时代
2019.12.20 by FC未来商务
图片来源:Pixabay
全球约会软体爆发式成长,正让「寂寞」成为一门崭新的经济学。根据Statista最新数据调查,约会软体在2019年全球总盈余已突破19亿美元,相较2018年成长了11%,全球超过一亿七千万人为经常使用者,这数字到了2023年将直逼3亿人。
寂寞经济大爆发,从数据与商业分析的角度,有哪些要点值得我们留意?
若借助心理学和资料科学家的眼光来看,我们能深入发掘隐藏在约会软体的使用者行为,所蕴含的珍贵讯息。(延伸阅读:2019年App排行榜出炉!交友最赚、短影音又冲一匹黑马)
据统计,约会软体的使用者,有43%是介于25到34岁的族群,其中,男性就佔了7成。使用者的收入区间相当平均,不论低、中、高的收入者约各佔三成多。这些数字或许不出一般想像,但众所周知,多数人在半公开式的社群媒体(比如Facebook)上,都倾向呈现较好的一面,例如渡假、购物、开箱的照片,都是以自我形象(Image)的经营与建构,积累自己在社群中的文化资本。
那么相较于此,在较为私密且终极目的为真实接触(见面)的约会软体上所呈现的,会是更「真实」的自己吗?
和社群软体类似,约会软体也涉及到自我展演(Self-Presentation)──谨慎挑选一张角度最好的相片,兴趣栏位写「看书、听古典乐、旅行⋯⋯」看起来更有气质。但除此之外,根据荷兰伊拉斯谟大学教授瓦德(Janelle Ward)的一篇研究,约会软体相较社群软体还多了一项重要特徵──即自我揭露(Self-Disclosure)的成分。这使得后者的数据分析价值迥异于前者。
自我「展演」与「揭露」的复合数据,呈现人性更立体的样貌
自我揭露通常是指「不轻易对陌生人」提起的经验。但这类经验却在约会软体中大量出现,例如谈及童年的创伤、梦想、近期烦心的事、真实但可能「政治不正确」的想法。「自我揭露」来源于一项相当久远的人类行为──以交换彼此弱点作为互信的保证。「握手」这项部落时代就出现的社交传统,就是两个欲建立关系的酋长,首先证明彼此手中没有武器的重要象徵。
选一张美照固然重要,但程度更高的「互信」则是见面的前提,于是约会网站上的互动,就复合了带有「自我展演」及「自我揭露」两种行为的数据,也因此比起一般社群媒体,构成了更加立体的使用者心理素描。
英国《卫报》曾有一篇调查报导,显示一位记者督波搭耶(Judith Duportail)本人亲自向交友App Tinder公司索取她个人的后台数据,结果她拿到了一分长达800页的报告,其中清楚包含了她在Tinder软体上的展演行为:一次将同一则笑话反覆贴给多个交友对象看,以及自我揭露式行为:将私人的欲望、秘密分享予特定对象的对话。
人人需要「地洞」的时代
匿名式交友更加强了上述所说的情况。台中一位不愿具名的32岁业务员K表示,他在使用免註册的台湾匿名约会软体WooTalk时,面对素未谋面,甚至没有照片显示的陌生人,由于没有心理包袱,反而更能倾吐自己的秘密与忧烦。这或许是希腊寓言故事「国王的耳朵是驴耳朵」的现代版吧──人人都需要挖一个地洞,把想说但不能说的话尽情说出来。
这些「地洞」里数据有什么商业价值呢?大量存在于约会软体上的高密度个人情绪、想法、价值观,很显然对于数据商或广告公司来说,就是「含金量」最高的一条矿脉,甚至有分析师直接指明了:在商业应用上,大数据的本质就是「带情感/情绪的数据」(Big Data is “Emotional” Data)。
但从私密对话抽取出的文本分析,和一般使用者行为一样,都可以被作为广告投放的依据吗?或是否对资料持有者该有着更严格的伦理规范?无论如何,约会软体都将逐渐成为资料分析师的重要宝库,并将持续为持有者「产出」高价值的数据资产。